top of page

樟之細路

樟之細路.JPG

散佈於台灣西北部的山麓村落間的條條小徑,三百多年來曾經是原住民族遷徒狩獵之路,漢人移民拓墾之路,族群之間防範衝突的隘勇路,西方人行醫宣教之路,樟腦與茶葉等內山物產運送銷往全球之路。

Raknus Selu,以原住民對樟樹的稱呼,加上客家人對小徑的發音,這條樟腦之路貫穿沿線聚落,訴說著族群更迭與產業變遷,見證著人們對淺山土地開發與環境保育之間的拉鋸。

樟之細路跨越桃園、新竹、苗栗、臺中四縣市,包含為220公里的主線與160公里的支線,以山徑古道、農道、產道、公路等串接,帶領人們走入這段複雜的歷史時空,重新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定位,讓昔日的分隔族群邊界成為相互理解包容與合作共生的國家級綠道。

1.伴隨國際脈動的內山大路

飛鳳古道

從19世紀至20世紀中的100多年間,先民為了生計挑擔負重,往來於飛鳳古道上。從早期的苧麻,中期的樟腦,到末期的茶葉,貨物從新竹內山地區一擔擔挑到三坑上船,運至艋舺、大稻埕,外銷至世界各地,重要性和地位如今日的省道「臺三線」。

飛鳳古道.jpg

關西

關西自古即是物產豐饒,非常肥沃的盆地,以仙草最為著名,產量佔全台灣80%。鎮上仍保留有老街、傳統民居、日式宿舍、古橋、天主堂等歷史遺跡。目前有許多藝術文創店家進駐老街,開設二手書店、客棧、手作小舖及咖啡館等,為關西小鎮藝術發展之基地。

關西.JPG

渡南古道

與關西一水之隔的上南片,自200多年前羅氏家族入墾以來,逐漸發展成為相當規模的單姓聚落。先民運用水圳、水車汲水灌溉,使上南片成為關西穀倉。這條連接關西渡船頭與上南片的古道,是居民出入往來、物資進出的要道,2018年起由志工接力修復,為樟之細路上第一條完全由志工手作修復完成的古道。

渡南古道.jpg

羅屋書院

羅屋書院為百年的三合院老屋,由上南片羅氏家族興建作為私塾使用,歷經整建後,現已登錄為歷史建築。在羅家後代與社區合力之下,活化為藝文場所與民宿空間。書院本身呈現豐富的客家傳統工藝特色,運用泥塑、剪黏、石雕、木雕以及彩繪等技法,更有為數可觀的文字裝飾,值得細細品味。

羅屋書院2.jpeg

2.族群交織下的山稜古道

鳴鳳古道

銜接頭屋與獅潭二地的鳴鳳古道,早期是原住民族的獵徑,漢人拓墾後在周邊山稜上畫設隘勇線,古道漸漸成為居民日常往來或物資運輸的重要路徑,至1970年代仍可看見農民挑擔踩著古道石階的情景。古道周邊生態資源豐富,是極佳的自然學習場域。2019年樟之細路與韓國濟州偶來小徑締結友誼步道,互設指標於鳴鳳古道口,持續進行國際互訪與交流。

鳴鳳古道.JPG

獅潭老街

獅潭為狹長形的縱谷地形,臺三線公路貫穿全鄉,人口聚集的新店老街從信仰中心義民廟周邊展開,街區裡保留著傳統的民宅建築,代代傳承的各式客家特色美食小吃,菜包、粽子、水粄、仙草,都相當值得品嚐。

獅潭.JPG

馬偕博士遺跡

馬偕博士於19世紀來台,因緣際會下進入獅潭地區,前後十餘次至此行醫傳教,當年在龍眼樹下為居民拔牙,這棵樹歷經百年仍然屹立著,讓後人得以緬懷馬偕對獅潭的貢獻。當年居民亦自發性地搭建木造禮拜堂,聘請牧師,歷經重建與遷址而成為現在的獅潭教會。

馬偕博士.JP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