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淡蘭百年山徑

在台灣的東北部,一路向海延伸的山脈尾稜彷彿天然的屏障,隔開了西側的台北盆地和太平洋岸的宜蘭平原。這一片鬱鬱蔥蔥的山嶺,是淡蘭百年山徑的歷史舞台。

十八世紀的淡蘭古道,係指由北台灣(當時稱淡水廳)翻山越嶺進入東台灣(噶瑪蘭廳)官方開闢的路徑。現今所說的淡蘭步道群,則更廣泛地指數百年以來,往返於台灣前山和後山的各族群開墾者、軍旅、傳教士、採金者、茶販、探險家們於這片山區留下的綿密路網。

總長約270公里的步道群,座落範圍囊括今日的新北、宜蘭、基隆、台北。在這全台最多雨的地帶,順著山勢與溪澗蜿蜒的老路徑,連接起一個個小巧山城、礦坑、舊時汛塘遞鋪,承載著屬於北台灣的共同記憶。時而走在猶如雨林的景色裡,忽又登上臨海的稜線,一望無際的蔚藍太平洋就在眼前展開。

一起走上淡蘭道,沿途撿拾歷史故事,細數古厝與石橋,偶爾遇見吃草的野牛,與冰河時期孑遺的老前輩雙扇蕨一起回想海洋和土地的過去。

雙扇蕨.JPG
淡蘭古道.jpg

1. 古碑老街淡蘭經典

猴硐貓村

舊名為猴洞的寧靜山城,相傳因附近山中洞穴多藏有猴群而得名。二十世紀初期為台灣煤礦重鎮,是當時全台最大且質量最好的煤礦產區。1920年相繼設立了火車站、當時最先進的選煤廠、運煤大拱橋。車站旁的半山上,曾是幾千人居住的繁華聚落。隨著煤業沒落,猴硐人煙漸罕,成了貓兒漫步的樸實鐵道小鎮。近年來因貓群與人共居的特色受到國際遊客喜愛。

猴硐運煤橋.JPG

金字碑古道

金字碑古道,為清朝時的淡蘭官道僅存的三段之一。它是百年前清朝將領巡防往來、馬偕牧師進入宜蘭宣教行醫的必經之路。從猴硐出發,一路上行的石階與石板路,最初是以砂岩疊砌、約1.8公尺寬的寬敞古道,在尚存未經重建的路段,老石階印滿青綠的苔蘚。金字碑矗立於一串階梯頂端,特別的碑框和碑面皆浮雕於山壁之中,篆書的詩文,為台灣總兵劉明燈1867年行經此地時,感嘆地勢奇險而作,刻文上還鋪著金箔。

金字碑古道1.png

雙溪小鎮

雙溪曾是淡蘭北路最重要的中繼站。牡丹溪與坪林溪兩溪在此交匯,繼續流向太平洋。在無公路的時代,船家、商人、旅客多聚集於繁忙的雙溪渡船頭交易補給,跋涉往返噶瑪蘭的人們也常選擇在此過夜,造就了小城當年的繁華。過去的雙溪有酒樓、戲院、旅館,也是周圍地區礦工獨特生活文化的一部分。如今鎮上還留有昔日戲院遺跡,渡船頭旁的老街上尚存日本時期典型的仿巴洛克式美麗古宅。鎮上的老字號餅店、傳統打鐵舖、130多年的中藥行,至今仍在營業。

雙溪.JPG

草嶺古道

草嶺古道是淡蘭山徑群中最有名氣的一條步道。每逢秋末,滿山滿谷的芒花,在強勁海風的吹拂下形成一波波舞動的銀白花浪,總吸引無數遊客到訪。草嶺古道也是清朝時期以來進入噶瑪蘭地區最老的路徑之一,古道上的雄鎮蠻煙碑、虎字碑等遺跡,承載了屬於這條路的百年記憶。古道最高點的埡口觀景台,坐落在臨太平洋的山稜上。向東望就是無邊無際的壯麗海景,並可遠眺露出海面的活火山龜山島。向北則可遙見北海岸的鼻頭角。古道周圍的陡峭草坡和舊梯田,為野生水牛經常覓食的地盤。

草嶺古道.jpeg

2. 鐵道峽谷秘境之路

淡蘭起點——暖暖

暖暖位於基隆河中段,早期是河運的終點、淡蘭陸路的起點。先民載貨的帆船自淡水河而上,在水返腳(汐止)換小船至暖暖交易。鄰近聚落則走陸路將茶葉、木材、染料等挑出來賣。暖暖一度為北台灣重要貿易據點。當地古廟安德宮於1801年建立,比基隆市內許多廟宇歷史更為悠久。後來隨鐵路興起、基隆河淤積,暖暖地位逐漸被取代。老舊的木造車站也在1994被拆除,改為無人站。走出暖暖車站,不遠的暖江橋下有著全台最大的壺穴群,可觀察基隆河特色的壺穴景觀。

暖東舊道

暖東舊道為連繫暖暖至十分的一條古老山徑。由暖東峽谷出發,幽幽小徑在沁涼的山谷風景間沿著溪岸上行,越過山嶺向蘭陽平原的方向而去,一路上行經獨木橋、斜瀑。途中的石棚土地公,以三片石板搭建而成,為最原始的伯公廟形式(又稱三粒石土地公),也見證了這段古道的悠長歷史。古道最高處的嶺頭福德宮相傳亦超過200載,一旁捐修古碑上的字跡今已模糊不清。

福德宮.jpg

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

位於十分的新平溪煤礦,是台灣煤礦開採史上的一站。日本時代初期(約1910前後),基隆望族顏家主導的臺陽礦業開始投資平溪煤礦,並於1921開通運煤專用的礦業鐵路——即現在台鐵平溪線的前身。開坑之初亦屬臺陽礦業的新平溪煤礦,在煤礦停採後,將舊礦場再生為博物館。園區內有從前電車維修室改建的展覽館、模擬坑道,暱稱為「獨眼小僧」的黃色小火車更是參訪者的最愛。它是台灣第一部電氣化運煤火車,現今改裝成觀光列車,繼續在園區中行駛。

平溪.jpg
bottom of page